当前位置:主页 > 叛逆孩子教育 >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性格影响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性格影响

单亲家庭是脆弱的,也是动荡不安的,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或母)疼爱的孩子。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和家庭,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或母)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了。有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很难愈合。主要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1、抑郁痛苦。有的孩子对失去父或母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母)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同学在父母面前非常欢乐,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如北京电视台一个新闻调查类的节目中看到一个男孩,由于父母的互相推诿,他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家,那双无助、忧郁的眼睛另人难以忘怀。

 

 

2、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或母),或站在父母之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其他人,甚至对社会的不满、冷淡。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3、易怒冲动。有些单亲家庭孩子,家庭的缺陷,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攻击性比较强,出现打架、骂人、斗殴等行为。

4、自卑。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及对孩子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如孩子认为父母的吵闹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不如以前,自觉矮了许多,因而产生自卑感,进而缺乏自信。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也就越来越差,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破罐破摔。

5、多疑嫉妒。单亲家庭孩子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显得突出一些。单亲孩子家庭与正常孩子家庭对比,具有较强的多疑、嫉妒心理特征。其表现为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老师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如一个活动没让他参加就会胡思乱想,对胜过自己的同学产生嫉妒、不服心理。于是产生对立情绪,觉得别人不公平,同时也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困难。我认为,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同时虽然自卑,但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

 

 

6、胆小孤僻。一些家庭在解体过程中或不停地吵闹,或长期冷战,家庭里充满了火药味,甚至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这些孩子在家庭的紧张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也有的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切包办;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上述这些情况都会成为这些孩子胆子小,性格孤僻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说话,不敢回答问题,总是独立躲在一旁,甚至由于过于紧张话不成句,面红耳赤,浑身出汗。

7、情绪不稳定。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经常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摔东西,上课走神,离家出走,自杀等。由于上述不良心理特征,对于孩子认知能力发展,学习成绩提高,人际交往,自我控制能力及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等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据有关统计,我国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10~30%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双差生中的单亲家庭孩子占25.4%。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教育。

第一阶段,愤怒、痛苦。发生在家庭变化初期,表现出极度失望,万念惧灰,这是一个备受伤害的时期,通常要3~6个月,甚至超过1~2年之久。这个时期的主要再现是:爱哭、忧郁、做恶梦、情绪低落、不愿讲话、喜欢孤独、喜怒无常、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朋友具有攻击性、自信心下降、焦虑(如对考试过分紧张)等。

第二阶段:盲目乐观,经过强烈悲痛进入一种较短暂的精神亢奋状态,对什么都无所谓,似乎一切都好起来了;嘻嘻哈哈,满不在乎。

第三阶段:流动出走,此时会行踪不定,心燥不宁,注意力分散,上课精神不集中,甚至于旷课,完不成作业;漫无目的的乱走,内心极度地痛苦、空虚,几乎处于生理心理的极限状态。

第四阶段:有35%的孩子可能会经历这个阶段,此时他们勤奋、用功、积极肯干,但内心感到过重的精神负担,感到生活的残酷,自己的孤独,精神紧张,要用自己的奋斗摆脱困境,与命运抗争。

第五阶段:渴望、思索。许多单亲家庭孩子经过痛苦之后,没有在逆境中倒下,他们渴望温暖的家庭,渴望朋友的友谊,他们从自卑中清醒过来,开始思索,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逐渐成熟起来。

第六阶段:获得新生,他们不再为家庭的事悲痛,振作起来,他们履历向上,走向成功。从开始进入最后阶段,一般要2~3年或3~5年。多数学生要经过这六个阶段。但这六个阶段并不是绝对的,每一阶段的时间也不确定,会因人而异。

 

 

老师应充分地了解、理解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取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如第一阶段,学生对前途充满了恐惧、担心和忧虑,情绪极不稳定,教师绝不能随便批评、指责,应更加关心他,以减轻他的内心痛苦;第二阶段,老师不仅仅是关心、安慰,还要适时、适当地讲清道理,告诉他今后还可能会遇到哪些变化、挫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第三阶段,更应该慎重对待,此时学生心理负担处于极限状态,老师同学都要谨慎从事,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第四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目标,正视现实,把握自己的命运。第五、第六阶段,教师更要与家长密切配合,进一步引导、鼓励,以帮助学生彻底摆脱痛苦,走出阴影,重新获得新生。